访问手机版
【三全育人】面向时代发展需求,切实推进科研育人
近年来,学校坚持围绕“四个面向”科技创新方向指引,紧扣大数据智能化时代特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科教融合、学研相济的综合育人体系建设并推进科研育人。通过探究新时代特征和学校科研育人现状,围绕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服务建设,传承“通信报国”的红色基因、“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舍我其谁”的奉献基因,积极探索科研育人的体系构建和实施路径,建立健全科研育人体制机制,助力“世界一流学科攀登计划”实施。
注重内涵建设,建立健全科研育人运行体制机制
不断加强师生学术规范、学术诚信、学术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学术道德委员和科研伦理委员会的导向功能,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用制度管理和精神传承提升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和诚信水平,倡导以质代量的科研学术氛围。先后修订出台了科研育人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学术成果评价办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方案、学术道德规范意见等管理制度文件,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专题讨论并制定了科研育人活动实施“十条措施”建议,多措并举持续推进科研育人质量逐步提升。
着力加强科研评价和考核机制建设,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分类实施,自主评价。统筹建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分类评价标准,出台各级各类教职工的职称申报支撑条件,从不同视角下破除“四唯”倾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坚持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优先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在科研绩效分配中,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突出以项目为牵引、团队和平台建设为重点的评价机制。按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基地团队建设三大模块分配科研工作业绩绩效;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对授权专利、标准、科学技术奖均给予科研成果与学术交流绩效业绩点。科学的科研评价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并逐步激励科研育人过程实施。
学校举行“科研育人”专题工作会
围绕“五大一育”践行科研育人,全力助推高质量人才培养
学校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瞄准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任务,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十四五”开局,学校成功获批国家创新群体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成功申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青2人,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批千万级横向项目1项,重庆高校科研创新群体2个,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
强化科研平台基地建设,夯实育人基础。积极筹建“省部共建大数据智能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申报重庆市智库平台“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与创新发展中心”和“‘一带一路’信息产业合作研究中心”。给予12个省部级及以上在建科研基地校内配套建设经费支持;根据科研基地考核结果,对42个校级科研基地给予考核奖励经费,培育其向更高平台发展。同时将科研育人纳入科研基地过程考核管理办法,强化科研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科研基地育人成效稳步提升。
强化科研团队育人合力,激发育人内生动能。鼓励在校研究生积极承担团队创新性课题,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对本科生分层次、分阶段引导鼓励其从事学术科研创新活动,在科研团队中开展互动式和研究式的学习,沉浸式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本年度共吸纳78名本科生担任科研助理;已立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877项,吸纳受训本科生2650余名,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专利60余项,获得竞赛奖项150余项,科研团队育人过程逐渐强化。
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创竞赛
强化科研项目育人载体作用,提升学生学术视界。以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突破为关注重点,以纵向项目为主体,以横向项目和国防项目为两翼,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争取大项目,实现科研项目攻关与育人的融通对接。通过开展横向项目研究,培养学生解决工程技术领域卡脖子、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培养工程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潜心开展纵向项目研究,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家;面向经济主战场,做规划项目,培养战略思维、全局意识,提高看待问题的前瞻性、全面性,培养战略家,科研项目育人动能持续激发。
强化科研成果育人作用,提升学生科技自信。通过科研成果教学资源转化,将科研成果中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融入到教学教案、教材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和前沿性,提升教学的学术品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展示,提升学生科技自立自强自信,树立科研报国情怀;在校内举办科技文化节,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强化科研服务理念,提升科研服务质量。积极引导科研人员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战略,树立科研报国情怀。面向本硕博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面向中学生培养创新实践能力、面向小学生培养科学研究意识、面向社会面拓展高校科研责任担当。通过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科技帮扶活动、科普读物编写、雏鹰和青英计划培育项目,构建政府、高校、地方中小学联动机制,拓展科研育人服务面。2022年“雏鹰计划”项目新增立项19项,吸纳学生58名,涉及4所学校。该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学校共立项131项,培育学员405人,有28位指导老师被评为高校优秀指导教师和项目负责人,科研创新活力和人才培育动力持续增强。(科技处、社科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