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46人关注

访问手机版

《西北工业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

日期:2021-12-30 15:54:12

日前,学校正式印发了《西北工业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恰逢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速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步伐,是学校“十四五”时期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

全员行动,开门问策,深入研究——《规划》编制过程

按照学校党委工作部署,自2020年初,发展规划处牵头,各单位协同支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组织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规划编制工作顶层设计。2020年1月,印发《西北工业大学“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责任分工等内容,完善形成“1个总规划 9个专项规划 33个办学主体单位规划 8个发展支撑单位规划”的规划体系。二是组织规划编制学习和研究。组织开展4场专题指导报告,对规划编制过程、关键问题、主要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指导交流;围绕学校“十三五”办学指标完成情况、我校办学关键性指标、办学规模、学科建设机制等内容,组织专题研究,形成了15篇研究报告。三是开展校外调研和校内研讨。组织有关人员赴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10余所兄弟高校开展调研。组织专项规划研讨会4轮,组织学院规划研讨会4轮,组织有关职能部门研讨发展指标4轮,校领导带队依次走访各学院了解“十四五”发展思路并征集学院意见,寒假干部会集中听取28个单位主要发展举措。四是广泛征集师生校友意见。开通线上建言献策渠道,开展线上专栏宣传。开展问卷调查,形成《问卷调查分析报告》;组织专家访谈,对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学院院长/书记、校友代表等进行专题访谈,形成14篇专题访谈报告;在学术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教代会、离退休代表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学生代表交流会等各个层面征集意见。围绕规划编制,累计召开各级各类会议150余场。

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七一”重要讲话和在陕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等内容,对规划文本进行了进一步修订,经过多轮迭代完善,最终形成《规划》文本。

摸清家底,分析现状,总结经验——“十三五”发展概览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胜利召开了第十三次党代会,各方面工作均取得新的突破。

在人才培养方面,确立“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的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获奖总数较“十二五”增加2项。学生国防工业领域就业率、西部就业创业率均超过40%,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超过80%源于国家或国防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生参与的科研项目超过80%来源国防军工领域,超过80%学生赴国防科研单位开展实习实践和科研工作。“2个40%”和“3个80%”数据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光明网等国家主流媒体重点报道。

在学科建设方面,航宇、材料、计算机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分别进入A 、A和A-档,在第三方世界排名体系中位居前列。兵器科学与技术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3。新增网络空间安全、马克思主义理论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全国首次设立柔性电子学交叉学科。学校获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资格。建设了分析测试中心等学科公共平台,成立了医学研究院、柔性电子研究院、光电与智能研究院等学科交叉研究机构。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大力推进准聘长聘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育体系,优化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健全薪酬保障体系,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才引进成效显著,专任教师相比“十二五”末期增加32.5%,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增加128%。

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国家自然基金获批项目数逐年上涨,在Nature、Science、Cell正刊发文11篇,获批我国金属材料领域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持续增强。获国家科技奖20项,较“十二五”增加8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较“十二五”新增6个。2016年再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重大贡献奖”。孵化培育的西安铂力特公司首批登陆科创板。

在文化建设方面,入选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深刻凝练“三航精神”,打造“总师文化”,凝聚培根铸魂力量。推出系列文化文艺作品和成果,原创话剧《华航西迁》荣获陕西省校园艺术节一等奖,《寻找师昌绪》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教育部首批“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和“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成立“一带一路”跨文化研究所、文化遗产研究院,建设校史馆、科技成果展厅、安全体验馆等文化场馆。

在合作办学方面,世界Top200合作院校数量增加115%。发起成立多个多边国际合作平台,其中“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相关工作列入《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创办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学位留学生人数较“十二五”末期接近翻了一倍。2019年赴境外交流学习学生人数较2015年增长264%。全球声誉显著提升,在各大世界主流排名体系中的位次大幅跃升。形成“1校3区7个异地创新机构”的办学布局,与江苏省太仓市人民政府共建太仓校区,布局新设长三角研究院等6个异地创新机构。深化与航空工业、航天科技、中国船舶、中国航发等大型军工集团合作关系。

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学校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航天学院党委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5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6个党支部活动项目在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中获奖。首批获批全国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和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

回顾学校办学历史和“十三五”时期发展情况,学校总结了五点成功经验:即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五个以”办学理念,必须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必须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同时也不断总结研究指出我校在学科布局、高层次人才、重大项目与重大成果等方面依然还需有较大提升。

锚定目标,同心协力,建设一流——“十四五”发展目标和任务举措简介

“十四五”时期,学校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夯实发展优势,努力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短板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规划》提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心怀“国之大者”,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育人为中心,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特色一流,着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

《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末期的总体目标:引领未来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立德树人及人才自主培养的能力不断增强。在“三航”等关键核心领域发现和培养若干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与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相适应的特色学科体系基本形成,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工科在世界一流学科中的优势更加凸显,基础学科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文科特色进一步鲜明,医工交叉布局初步形成,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成效显现。学校办学实力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围绕发展目标,《规划》进一步聚焦战略行动,提出“十四五”时期的“五大发展战略”:“育人引航”战略,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作为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才强校”战略,以队伍建设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提升全球影响力的核心着力点;“科技擎天”战略,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文化铸魂”战略,形成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工大风格的大学文化精神体系,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凝心聚力。“协同致远”战略,将协同发展落实到学校办学的各个环节。

在战略牵引下,《规划》进一步提出九大发展任务共40条行动举措。发展战略贯穿于发展任务,并牵引发展任务的实施。

《规划》提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西北工业大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和《西北工业大学一流研究生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深化完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育人体系和学生评价、激励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招生工作,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本研衔接”改革,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强化一流指导服务,构建学生综合管理体系。强化一流教书育人能力,强化本科教学队伍建设,打造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加大一流教学资源供给,建设一流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平台、在线资源与环境。构建开放协同育人格局,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科研育人、国际合作育人、产教协同育人和继续教育工作。

《规划》提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创新盘活思政课堂,精心谋划课程思政,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要加强思政工作理论研究,强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形成思政工作长效机制,完善大思政格局;完善思政工作体系,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规划》提出,按照“新兴、交叉、融合”的建设思路,进一步“强基、固优、扶新”,加强学科统筹规划,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强化学科构成要素建设。推进优势工科攀峰计划、基础理科提升计划、特色文科发展计划、融合医科探索计划、新兴交叉学科拓展计划,完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逐步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相适应的特色学科体系。要拓展传统工科新方向、加强信息类学科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融,同时加快外语、公管等文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

《规划》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统筹做好高端人才的引育工作,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发展保障机制,打造全过程全要素人才服务支撑体系。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做“大先生”。聚焦学科发展目标,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育一流师资队伍。进一步畅通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管理干部等多支队伍发展通道。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准聘长聘制度,健全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薪酬分配改革,发挥校、院、团队三级合力。

《规划》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四个面向”,坚持“顶天、立地、育人”的科研价值取向,强化“从 0 到 1”原始创新。加强科研顶层布局,实施基础研究深化行动计划,实施“135 计划”。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启动交叉科学研究专项科技支持计划,主动对接国家部委、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加强健康学术生态营造。创新科技平台布局与管理,加快国家级科技平台布局与建设,建设学校期刊中心。加强文科科研水平提升,探索“文科特区”建设,实施人文社科成果培育计划,打造一批省级以上智库基地平台。提升成果转化能力,主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和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

《规划》提出,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十个一”行动举措,弘扬西工大优良文化传统,构筑西工大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精神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丰富西工大精神谱系,深入开展学校特有的“三航”精神、“总师文化”和“西工大现象”研究。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工大故事,宣传先进典型。建设底蕴深厚的校园环境,建设校友林、“华航西迁”纪念碑等特色文化景观,建设博物馆等文化育人载体。

《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全球拓展,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建立起与世界一流大学紧密合作伙伴关系,注重实质性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优化国际合作布局,坚持“深耕欧洲、拓展俄乌、辐射全球”,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创新国际合作范式。打造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积极构建新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平台,实施学生长期出国(境)交流行动计划。拓展新型国际科技合作,持续构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推进国际学术影响力提升计划,建立海外引智新模式。提升“留学工大”品牌内涵。深化国内合作,积极推进与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行业的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规划》提出,紧密围绕学校发展布局和师生期盼,推进现代化智慧校园建设。优化三个校区空间资源配置,推进友谊校区、长安校区校园详细规划编制,进一步优化校区空间资源配置。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系统规划三个校区信息化顶层设计,高起点建设太仓校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智慧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智能感知、融合互联的智慧校园。持续改善后勤、医疗、档案、出版、招标采购、安全、保密、图书文献、基础教育等方面工作质量。主动对接地方政府部门,改善友谊、长安两校区通勤条件。

《规划》提出,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时俱进认真修订《西北工业大学章程》。贯彻落实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要求,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创新人才、科研、学生等评价制度,强化对改革任务的顶层设计和协同推动。全面推进校院两级改革,明确校院两级相关权责,形成校院协同治理模式。持续坚持资源配置“五随”原则,稳步推进资源配置改革。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规划》提出了六项保障措施推进任务举措落实落地。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为规划落地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明确组织分工责任。学校制定了《西北工业大学“十四五”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现在已经印发,明晰了学校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了“十四五”规划落实机制。三是强化规划过程管理。四是加强实施考核评估。学校建立了“十四五”发展状态监测指标体系,动态监测学校各项任务落实情况。五是完善资源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办学资源,建立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的配置机制和制度体系。六是凝聚全校师生力量。发挥全体师生员工参与规划实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员落实规划浓厚氛围。

新征程,新目标,新任务,再出发

西北工业大学是一所承载民族梦想、肩负国家使命的大学。展望“十四五”,面对党和国家的新部署新要求,学校的发展任务艰巨。随着高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国家对科技创新成果和人才资源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学校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西部、献身国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惯性思维;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要进一步狠抓落实,探索“双一流”建设路径。唯有主动谋划、主动担当、主动作为,才能抓住机遇,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