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问手机版
艺术学院
音乐学(师范)/学制:四年
音乐学专业始建于1983年,前身是1957年成立的延边艺术学校音乐专业,已向社会输送1137名本科毕业生;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本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吉林省“十二五”特色专业,吉林省“十三五”品牌专业,获批吉林省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获批“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博士点,“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艺术硕士”学位点,“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硕士点;建设有吉林省教学团队,1门省级精品课程。拥有国务院“全国艺术专业研究生教指委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省级“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首创了“知识构成多元、实践形式多样、UGN 协同育人”的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音乐师资人才培养基地和朝鲜族音乐研究基地,致力于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延边,面向东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与深厚的教育情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较强的教学能力、具备跨文化素养与创新精神,以及扎实的音乐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够胜任中小学及其它教育文化机构音乐教育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的优秀中小学音乐教师。
主要课程:钢琴、声乐、手风琴、朝鲜民族乐器演奏、合唱与指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学概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制:四年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始建于1983年,前身是建立于1957年的延边艺术学校作曲专业。在62年的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朝鲜族音乐创作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权吉浩、朴瑞星等国内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已向社会输送音乐创作人才300余名,为民族区域地方音乐发展做出了贡献。本专业主干学科是音乐与舞蹈学,学位授权点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艺术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音乐素养,掌握朝鲜族传统音乐特点与作曲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文艺团体、文化馆站、媒体行业等从事音乐创作、辅导、编辑等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跨文化素质的应用型民族音乐创作人才。
主要课程:作曲、和声学、曲式学、复调学、配器法、朝鲜民族音乐分析、总谱读法、指挥基础、电子音乐创作、电子声学创作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采风、专业实训、创作综合实践、毕业创作音乐会、毕业创作总结。
音乐表演/学制:四年
音乐表演专业始建于1983年,前身是1957年建立的延边艺术学校音乐专业,在60多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朝鲜族音乐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许昌、金永哲、林晶、卞英花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声乐家,已向社会输送了音乐表演人才800余名,有活跃在国内外乐坛的音乐表演艺术家,文艺团体演职人员等,为民族区域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本专业现有伽倻琴艺术、盘所里表演唱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有文化部民族民间发展中心 “特聘民间歌手”1人,中国原生态优秀传承人获得者1人,文化部“少数民族特色乐器演奏奖”获得者1人。
主干学科为音乐与舞蹈学,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博士点,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音乐表演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掌握朝鲜民族音乐表演技能,能够在文艺团体从事音乐表演、音乐辅导与社团音乐组织管理等工作,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朝鲜民族声乐、朝鲜民族器乐、键盘、美声、弦乐、管乐、键盘重奏、合奏、合唱、盘所里表演唱、朝鲜族民歌。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舞台实践、专业实训、毕业音乐会、毕业创作总结。
舞蹈表演(含师范、非师范)/学制:四年
舞蹈表演专业本科教育始于1998年,前身是建立于1957年的延边艺术学校舞蹈专业,培养了600余名本科生。曾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形成了中国朝鲜族特色的民族舞蹈教学体系。
本专业是教育部朝鲜民族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吉林省品牌专业、拥有吉林省教学团队、吉林省精品课程、吉林省“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现有全国艺术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音乐与舞蹈类专家委员1人、吉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1人。历年学生获得国家级诸多奖项。主干学科为音乐与舞蹈学、依托学科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博士点、“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艺术硕士”学位点、“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硕士点。
培养目标:
师范方向: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质,系统掌握舞蹈基本理论与专业必需的专业知识与舞蹈教育教学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够在中小学,文化馆站从事舞蹈教学、辅导等工作的民族特色复合型专门艺术人才。
非师范方向: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够系统掌握舞蹈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朝鲜民族舞蹈基本原理以及表演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从事舞蹈表演、创作、辅导等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质的应用型专门艺术人才。
师范方向:
核心课程: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教育学原理、中国朝鲜族舞蹈教育史、朝鲜民族舞蹈史、舞蹈教育学、舞蹈概论、舞蹈基础理论、舞蹈美学、芭蕾、朝鲜民族舞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毕业汇报会,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
非师范方向:
核心课程: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朝鲜民族舞蹈史、舞蹈概论、舞蹈基础理论、舞蹈解剖学、芭蕾、朝鲜民族舞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剧目、现代舞创编。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毕业汇报会,毕业创作作品总结,舞蹈创编实训等。
表演(戏剧影视)/学制:四年
表演专业始建于1983年,前身是1964年建立的延边艺术学校话剧专业。经过60余年的专业 发展,现已成为融教学与实践为一体的民族戏剧表演人才培养基地,向社会输送600多名表演 艺术人才。本专业现有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1人、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1人、吉林省戏 剧家协会副主席1人。主干学科是戏剧与影视学,依托学科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 博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戏剧领域)学位授权点。本专业利用区域优势,与韩国、朝鲜等 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已形成了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质的人才培养特色。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戏剧影视学基础理论和表演方面的知识及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不断获取新知能力,能够在民族表演行业及相关专业文艺团体、文化馆站从事表 演和辅导等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台词基础、台词技巧、表演基础、表演技巧、节目排演、戏剧概论、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中国朝鲜族戏剧史、戏剧声乐、戏剧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