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62人关注

访问手机版

朝汉文学院

日期:2021-10-23 14:39:11

一、朝鲜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朝鲜语言文学)、新闻学】

朝鲜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过大类培养期间的课程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生活观、民族观、国家观,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夯实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朝鲜语言文学和新闻学的兴趣,提升从事学科领域研究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为分流后的深入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招生。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按朝鲜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类培养,第二学期末按专业分流。

专业分流工作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尊重学生意愿,加强专业分流指导。学生对大类内某专业有较浓厚的兴趣,且满足该专业准入条件,可在大类内填报专业志愿。学院统筹考虑学生志愿、大类期间学习和实践活动成绩、民族和地域等因素,综合考核确定分流专业。

朝鲜语言文学专业为师范兼非师范专业,在第二学期末分流为朝鲜语言文学师范方向和非师范方向培养。

 

1.中国少数民族(朝鲜)语言文学(含师范、非师范)/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

非师范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掌握扎实的朝鲜语言文学基础,兼备中国语言文学相关知识,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优秀的文学修养及语言文化研究能力,能够在国内外文化、出版、传媒、经贸及国内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朝鲜语言文学相关工作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师范方向:本专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掌握扎实的朝鲜语言文学基础,兼备中国语言文学相关知识,拥有出色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在中学、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等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核心课程: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古代汉语、朝鲜语语法、现代汉语、朝鲜语写作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朝鲜族文学、朝鲜古代文学、朝鲜近现代文学、朝鲜-韩国当代文、西方文学史。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社会调查、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朝鲜语写作实践、朝鲜语使用现状调查、汉朝翻译实践。

就业前景:毕业后可在中学等教育领域,新闻和出版等文化领域,外事、安全、公检法等政府部门以及国内外企业就业

 

2.新闻学专业/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专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培养适应信息传播变革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创新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能够运用朝汉双语在各类媒体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新闻实务,或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传媒机构从事新闻传播管理工作的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学制为四年,对于符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新闻学理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广告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广播电视学概论、中国朝鲜族新闻传播史、传播学研究方法。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作品、毕业实习、专业见习、新闻摄影、新闻采访与写作、社会调查、融合新闻作品创作、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媒体单位、新闻出版、文化传播、政府机关、外事、教育等部门工作,也可从事新媒体运营、视频制作等自由行业。

 

二、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语言文学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过大类培养期间的课程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生活观,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夯实中国语言文学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兴趣,提升从事学科领域研究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为分流后的深入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语言文学类实施按大类招生,含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3个专业。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即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按中国语言文学类培养,第二学期末按专业分流。

专业分流工作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尊重学生意愿,加强分流指导。学生对大类内某专业有较浓厚的兴趣,且满足该专业准入条件,可在大类内填报专业志愿。学院统筹考虑学生志愿、大类期间学习和实践活动成绩、民族和地域等因素,综合考核确定分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专业为师范兼非师范专业,在第二学期末分流为师范方向和非师范方向培养。

 

1.汉语言文学(含师范、非师范)/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

师范方向: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扎根延边,立足吉林,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教育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全面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以及教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跨文化素质,能够在中学及教育机构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

非师范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汉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质,能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政府机关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汉语言文学运用相关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写作、文献学、比较文学、古代文论,教育学原理,中学生认知与学习、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教育实习、写作技能训练、微格教学、编辑出版实践、新闻采访实践、文秘实践。

就业前景:中等学校教师、政府机关和企业文秘人员,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单位记者、编辑,杂志社、出版社等撰稿人、编辑等。

 

2.汉语言(含师范、非师范)/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

师范方向: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高等学校教育方针和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立足延边,服务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跨文化素质和国际视野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素养,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朝鲜语基础知识,以及教师教育专业知识、拥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在中小学、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具备汉朝双语研究与应用能力,以及与汉语言文字教学相关工作能力的人才。

非师范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跨文化素质和国际视野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与文化素养,掌握汉语言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以及计算机基础,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朝鲜语基础知识,具备汉朝双语研究与翻译应用能力,能在政府机关、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翻译等与汉语言文字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

语言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字学、语言学概论、语用学。

应用语言类: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社会语言学

翻译类:朝汉语翻译基础(双向)、朝汉文体翻译(双向)、朝汉商务翻译(双向)。

文学类: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文学名篇解读、比较文学、外国文学、跨文化交际。

文秘类:写作、口语表达。

教育类:教育学原理,中学生认知与学习、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微格教学、翻译见习、翻译实习、文秘实践、编辑出版实践、三字一话、毕业论文等。

就业前景:高等、中等、初等学校教师,特别是朝鲜族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机构(孔子学院等)对外汉语教师,政府企事业机关公务员,国内外企业文秘人员,文化传媒和新闻出版行业记者、作者、编辑,从事汉朝(韩)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与双向翻译工作。

 

3.汉语国际教育/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汉韩双语、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以及教育专业知识、拥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在国内汉语国际教育机构、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等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能够在东北亚地区及世界更广泛的地区胜任汉语推广工作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质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及适应在境内外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翻译、文秘等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用学、语义学、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中国文化通论、基础写作、汉韩基础互译。

主要实践环节:教育实习、翻译实习、毕业论文、中华才艺训练。

就业前景:国内外大中专院校及各类汉语国际教育机构的对外汉语教师,文化宣传、新闻出版部门、海关、边防、国家安全部门以及外事部门、三资企业需要的双语、三语高级人才、语言研究与管理需要的高级人才。

 

三、朝鲜语/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朝鲜语语言技能,掌握朝鲜和韩国的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相关知识, 能从事外交、外贸、国际文化交流、新闻、出版、教育、科研等工作的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学制为四年,对于符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 :基础朝鲜(韩国)语、高级朝鲜(韩国)语、朝鲜(韩国)语视听说、朝(韩)汉互译、朝鲜半岛社会与文化、朝鲜(韩国)文学史、朝鲜(韩国)语概论。

主要实践环节:校内会话训练、朝鲜(韩国)语言文化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赴朝鲜(韩国)进行语言会话训练。

就业前景:毕业后可在外事、海关、公安、 安全、边防、检察、经贸、大学、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等部门就业。

 

四、应用韩语(专科)(珲春校区)/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韩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了解朝鲜和韩国的语言、文化、经济、社会等相关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新闻出版、商务、文秘、旅游等领域从事翻译、外事、管理与服务的德才兼备、具有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韩语、高级韩语、韩语听力、韩语会话、韩语视听说、韩语写作、商务韩语、旅游韩语、韩汉笔译与口译、朝鲜民俗与文化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毕业实践报告、韩语会话训练、韩汉双向翻译实训、韩国文化体验、韩文办公软件应用等技能实训。

在韩资企业、外贸企业和涉外旅游企业进行实习。

就业前景:毕业生主要面向韩资企业、中韩贸易企业、涉外旅游企业,从事行政、生产管理、业务翻译、外贸业务操作、韩语导游、涉外酒店接待等以韩语为工作语言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五、延边大学文科创新班—德海班

延边大学文科创新班—德海班是学校以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依托,结合国家“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版以及“新文科”发展建设需要而设立的创新班,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责任感强,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品德高尚,科学文化素养高,熟练运用汉、朝、英(或日、俄)等多种语言,专精博学、追求卓越,能够在朝鲜-韩国学领域相关工作中担当引领作用的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质创新型民族人才。

“德海”来源于延边大学第一任校长和创始人之一—朱德海的名字,寓培养的学生能“德如海”“学如海”,德才兼备,雄杰四海之意。                                                                                                                             

学校集特色与优势为德海班量身定制了个性化培养方案,设置了学科交叉类、本硕贯通类、科研实践类和创新创业类、起点外语类等课程,着重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多种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强化跨国(境)文化体验和跨文化素质。

学校配备优秀教师承担德海班各类课程,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基于网络的混合式等多样化授课方式,实行导师制和班主任制。

德海班学生来自学校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辐射专业,主要有朝汉文学院的朝鲜语言文学、朝鲜语、新闻学、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班级规模25人左右。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考核能够享受专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以及德海班专项奖学金政策等,满足德海班毕业条件的学生也可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