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问手机版
水利水电工程
专业简介: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电作为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水利水电专业是天津仁爱学院办学历史长、规模大的主干专业之一。该专业依托天津大学水利系的师资力量、学科优势、实验中心、人才培养方案于2007年建立,目前已有9届毕业学生。 本专业属工学学科门类的水利类,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备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知识,能在水利、水电、土木、交通等行业从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必需的数学、力学和建筑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必要的工程设计方法、施工管理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主干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学、工程测量学、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工建筑物、水泵与水泵站、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能规划。
工作。
校内外实践平台:主要专业实验:工程测量学实验、水力学实验、水电站实验、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水工建筑物实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实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验。
校企合作:每年参观学习的实习基地包括下游局屈家店管理处、海河防潮闸管理处、潘家口管理处、大黑汀管理处、陈塘泵站、海河口泵站、蓟县国家地质博物馆等。
就业情况:
毕业生可以到水务局、水利工程局、水利设计院等相关单位从事水利、水电、水保和土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或者到高职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等。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由本科生个人或团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主管理,在导师引导下开展科学实验、创新设计或调查研究。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本专业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逐渐带动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机会,推动了本科生更早进入课题、实验室和团队,同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教学内容,以更高水平的科研支撑对本科人才进行高质量的培养。近三年,水利专业教师集体参与科研项目4项,科研经费70万元,学生参与项目人数约22余人。2017级刘雨轩、任子豪、裴铎等学生对生态透水坝的结构进行改进设计,获得《一种复式阶梯型生态透水坝》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专利号ZL201922326457.2;2019届学生马晓堂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完成生态透水坝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并在《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名为“Analysis on seepage flow and dam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permeable dam”的EI论文一篇。
该专业现有在校学生400人,2020年毕业生83人,考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扬州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三峡大学等国内高校人数14人,被英国伯明翰大学、悉尼大学录取3人,考研率20.5%,远超学校平均考研率10%。考取公务员、事业编10人,从事水利设计、施工、管理工作人数约48人,就业率89.41%(受疫情影响)。
除此之外,2017年水利水电专业就业率97.18%,2018年就业率96.17%,2019年就业率94.85%,就业率稳定,就业趋势良好。
近三年竞赛获奖:
大学生创业训练(实践)计划是由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创业训练(实践)项目,通过完成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增强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
“挑战杯”包括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专业技能类竞赛是学校为提高本科生专业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而鼓励学生参与的竞赛项目,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BIM技术大赛、全国高校GIS大赛、结构设计大赛等。
近三年来,专业教师积极组织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型的学生竞赛活动,把竞赛创新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各环节、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了水利专业学生“敢闯会创”的可贵素质,为学生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服务国家提供机会和平台。
科研情况: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本专业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逐渐带动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机会,推动了本科生更早进入课题、实验室和团队,同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教学内容,以更高水平的科研支撑对本科人才进行高质量的培养。近三年,水利专业教师集体参与科研项目4项,科研经费70万元,学生参与项目人数约22余人。2017级刘雨轩、任子豪、裴铎等学生对生态透水坝的结构进行改进设计,获得《一种复式阶梯型生态透水坝》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专利号ZL201922326457.2;2019届学生马晓堂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完成生态透水坝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并在《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名为“Analysis on seepage flow and dam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permeable dam”的EI论文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