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问手机版
学校获批两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两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近日,国家民委办公厅公布了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我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多语种翻译研究基地”获批为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实验室”、“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环境生态与人群健康实验室”获批为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负责人为鲁顺元研究员,中心以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命题为根本遵循,基于共同体意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突出“认同”这个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导向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命题,聚集西北转型社会的移民性特点、区域的走廊与边缘特征及认同的群体化分异情势,研究在社会群体认同多样化和共同体意识层级化的现实环境下,如何在多元中立“一体”、在多样中立主导,为增强西北各个民族对伟大祖国的向心力、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中华文化的归属力以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贡献学术和智库力量。
“多语种翻译研究基地”负责人为文英教授,基地秉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于蒙古、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语文典籍、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渗透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家园的当代观念,通过民族语文翻译研究,正确阐释我国多元互补,共同繁荣的多元一体总体文化的关系。中心的成立,有利于提高学校多语种翻译教学与研究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对加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为王彦斌教授,实验室基于西北地域特点,瞄准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开发和生物质利用的前沿课题,促进环境友好复合材料技术发展,开展创新性研究,解决生物质利用及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开发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实验室建设注重“产、学、研”的相互渗透,结合西部自然资源和产业需要,为西部人才培养、产业持续发展和产品革新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环境生态与人群健康实验室”负责人为赵晋教授,实验室面向我国西北民族地区人群健康、西北区域经济及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以西北民族地区群体,环境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西北民族地区天然药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民族群体体质特征表型评价、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民族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为研究主线,以人体解剖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等基础医学学科为基础,重点开展中西亚多民族人群体质与健康、病原微生物感染机制与防治技术、疾病发生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药物生物活性评价研究等研究工作。
此次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的成功获批,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科研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校将严格按照《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和《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有关要求,进一步规范管理,落实各项建设及投入,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环境,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扩大交流,努力建成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