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36人关注

访问手机版

机电工程学院

日期:2020-12-18 12:00:5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理工科  四年制  本科  专业代码080202

1、专业导师代表

黄民,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机电学院院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带头人。主讲《机械控制工程》课程,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技奖励10项。

米洁,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务处处长,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讲《机械设计》课程,机械原理北京市精品课程、机械设计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

2、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重满足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领域的人才市场需求,着力培养信息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及国际化意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制造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学校的品牌专业,已有60年的办学历史,2016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和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019年机械工程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本专业人才培养契合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以下特色和优势:

(1)特色鲜明:强调计算机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过程及装备中的应用,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2)发展潜力大:聚焦智能制造国家战略和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需求,建立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产业所需人才,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4)师资力量雄厚:机械工程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有专任教师52名,教授17名,北京市教学名师4名、优秀教学团队2支。

(5)教学资源优越:有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高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北京京城机电控股等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4个;北京市精品课程3门、精品视频课1门;北京市精品教材2部、国家规划教材4部。与美国奥克兰大学等国外6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

(6)创新教育成效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培养全过程,近三年获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冠军等国际级奖7项、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国家级奖26项及北京市“挑战杯”一等奖等市级奖28项,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进行深度报道。

4、主干课程

工程制图、电工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控制工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测试技术、制造装备及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机器人技术、机械创新设计。

5、毕业前景

本专业聚焦智能制造国家战略和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需求,重点培养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产业所需人才。近三年,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9.21%、100%、100%,签约单位质量较高,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方导航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等。先后有毕业生考入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攻读硕士学位,以及到美国普渡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奥克兰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深造。

车辆工程专业

(理工科  四年制  本科  专业代码080207

1、专业导师代表

(1)陈勇

博士,中共党员,车辆工程专业教授,车辆工程专业学术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带头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和师德榜样,北京市属高校“长城学者”。主持承担科研课题近40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

(2)童亮

博士,中共党员,清华大学化工系、精仪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车辆工程专业教授,车辆工程专业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和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承担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优秀班主任、“三育人”先进个人。

2、培养目标

车辆工程专业紧密结合国家和北京市汽车产业政策及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培养具有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电子与控制、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知识,能从事汽车产品设计、研发、管理与服务等相关工作,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车辆工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5年后成长为车辆工程领域的技术或管理方面的专业骨干。

    3、专业特色

本专业2006年入选“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2007年入选“北京市特色专业点”,2008 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建设专业,同年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实施与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联合培养本科生的“3+1双培”计划。专业师资力量雄厚,12名教师中有11名具有高级职称,全部为双一流院校博士或博士后,教授5名,副教授5名,北京市“长城学者”1人、“北京市优秀人才”3人,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扎实的教学经验。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特色鲜明的教育观念、目标、内容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主体责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立足北京、面向全国,适应车辆产业革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本专业除共享学院国家级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学校相关实践教学资源外,建立了资产近1000万元的车辆工程专业实验室,同时还拥有入选教育部2011计划的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教委首批批准的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和北京汽车与装备轻量化技术研发基地等。“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在全国性车辆相关技术竞赛项目如“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大赛(FSC)”、“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等项目中也多年连续获得佳绩,成为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补充环节。

4、主干课程

本专业除系统学习机械工程学科中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微机原理、测试技术、控制工程等学科主干课程外,还开设车辆工程专业的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发动机原理、汽车电子学、汽车电控技术、汽车试验学、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汽车CAD/CAM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结合课内实验、独立设计和实验环节以及多层次的创新实验等实践体系,可以使学生在掌握深厚的学科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5、毕业前景

车辆工程响应北京市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从成立到现在不到二十年,培养的人才已遍布北京市甚至全国各地,有些同学已经成为单位、企业甚至行业或区域的突出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可在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车辆设计与研发、管理与服务等相关工作,也可考取相关专业研究生进一步深造,近年来考研深造的院校主要以双一流院校为主,如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入,使车辆工程专业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与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工业设计专业

(理工科  四年制  本科  专业代码080205

1、 专业导师代表

1)高炳学,男,1963年出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北京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代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博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产品工业设计、情感化设计。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智能文创产品情感化研究与设计、北京工研精机品牌研究及产品造型设计、网络摄像头造型设计、中小城市青少年运动休闲生活方式研究等,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2)李洪海,男,1979年出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副教授、博士。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IIDC)常务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博士毕业。研究方向为智能产品交互设计、设计管理。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知识生产视角下的实践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交互行为分析的产品可用性研究、以交互为核心的工业设计方法研究等。为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北京工研精机等完成多项产品设计项目;参与李宁集团、LG集团、飞利浦照明等公司的多项设计咨询项目。发表产品设计交互设计、设计管理领域专著、论文、教材多项。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创新型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传媒产业等领域的研究、设计、管理工作,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艺术品位、机械工程技术素质,掌握现代工业设计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设计思维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设计创意表达能力,可以从事产品设计、信息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展示设计的高级应用型设计人才。

3、 专业特色

工业设计专业(智能产品与信息艺术设计方向)是面向制造业升级与信息时代设计需求的新兴专业。旨在引导创新,促发商业成功及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是一种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目前各大先进制造企业及互联网企业都设置了工业设计中心或用户体验设计中心,例如飞利浦设计中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创新设计中心、百度用户体验中心等,本校毕业学生很多在这些企业设计部门就职。本专业注重因材施教,重基础宽口径。毕业生经过大量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能力,能够针对设计问题提出多种设计构想,并采用多种媒体方式综合表达设计方案,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设计、组织与管理能力。

4、主干课程

设计学、机械工程、艺术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设计、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展示设计、设计史、机械设计基础、造型材料与工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计算机辅助立体设计、设计管理等。

5毕业前景

毕业生可到现代制造型企业、IT与互联网公司、科研机构、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工程、品牌营销宣传和设计管理等工作。历届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理想,平均薪酬在本校名列前茅。校友就职的部门与企业包括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以及联想、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爱奇艺、戴尔、爱立信、等知名企业的设计部门。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有较多的国内外深造机会。历届学生毕业后选择攻读硕士或博士的学校包括国内的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海外的伦敦艺术大学、美国普瑞特艺术学院、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等知名设计艺术类高等学府。

工业工程专业

(理工科  四年制  本科  专业代码120701

1、专业导师代表

(1)郝南海

博士,教授,从事工业工程教学与研究10余年,发表科研及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

(2)王海燕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运筹优化,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主持过北京市中青年骨干人才项目、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等课题。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学生,能在多种行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工程和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以及创新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以后具备卓越的系统整合能力、产品生产管理及质量管理能力、企业流程分析与优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期望本专业本科毕业生5年后能成为工作单位的管理业务骨干。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

(2)熟悉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3)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

(4)掌握工业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能够熟练应用现代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对生产、服务与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复杂问题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活动;

(6)拥有较好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沟通等能力;

(7)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拥有国际化视野,了解本学科的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8)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9)具有创新意识,具备终身教育和再学习的能力。

3、专业特色

让任务的完成更有效率、更低成本,这是工业工程的要义之所在。且由于各个领域都需要优化使之更有效率,因此工业工程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面广。专业特色上而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实践性强,有很多工程类实践。工业工程是一个非常注重实际应用的专业,课程设置上有一定考虑,所教授的理论、方法也都与实际密切贴合,更便于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场景。

(2)交叉学科,所学知识涵盖范围广,就业范围广。且在新时代产业改造提升的要求下,工业工程可以更好地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打造数字化工厂及工业互联网,为我国新时代发展助力。由于涉及的领域广泛,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在工程、管理、科研和咨询等领域获得广阔的就业机会。

(3)课程设置注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并将就业能力提升包含在课程设置中,让学生具有更全局化、更多角度的思维,增加就业面向及就业竞争力。

4、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为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

主干课程包括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管理学、经济学、工程经济学、管理统计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工业工程基础、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

5、毕业前景

本专业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可采用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方法,综合运用多种工程技术和管理学科知识,因此学生具有明显的全局化、多角度思维,这正是未来社会专业人才的发展趋势。

除了在传统制造业中就职以外,本专业学生还可就职于顺丰、京东这类现代物流业,参与物流网络规划、物流系统效率改进等工作;也可以借助于专业知识在信息类及其他服务类企业中完成前端调研、设计评估、后端组织支持等工作。

本专业学生具有多样化思维,工作中具有较好的创新实践能力,且依托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学环境,注重信息化水平的培养,不管是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工作,还是借助信息化方式来完成日常工作,都在日常教学和实践中有所训练,因此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从以往毕业数据来看,工业工程毕业生在就业后随着工作年限增加,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情况都居前列。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理工科  四年制  本科  专业代码080204

1、专业导师代表

(1)马洁

女,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的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学名师。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并留校任教,2000年调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晋升为教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已有32年教龄,曾荣获学校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教学名师、“三育人”先进个人和优秀班主任等称号。主持、参与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北京市教改项目3项,出版专著1部、教材4部,以第一作者在本学科领域顶级期刊《自动化学报》等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已被SCI、EI收录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0余项。

(2)李启光

男,1970年出生,九三学社社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工信部机器人运维职业技能标准编审委员会专家。1995年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机械设计专业,入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任教至今,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曾荣获 “三育人”先进个人和优秀班主任等称号。教学和研究领域是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机电系统测控技术。主持、参与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科委计划项目2项,北京市教委项目3项,横向课题10余项,出版教材2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项。

2、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机电一体化系统知识体系为依托,以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智能控制融合为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具备机械、电子、控制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在机械电子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等工作,能解决机械电子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3、专业特色

机械电子工程的知识体系来源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它是机械、电子、控制、信息、计算机、人工智能、管理等诸多理论体系的集合。特点是知识结构庞大、理论丰富、应用范围广泛,专业特色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机械工业的融合。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学生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方案设计开发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有志于从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同学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可以在校内的机电实习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龙岗路基地等实习实践基地进行基础以及专业的实验和实践,在校内众创空间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4、主干课程

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控制工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测试技术、微控制器原理与接口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机器人技术基础、机电系统建模与仿真、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5、毕业前景

有机电产品的地方,就需要机械电子工程人才,本专业工作区域非常广阔。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市场容量大,就业面广,适应能力强。目前,各类企业出现人才断层,对于本专业紧缺的人才是:具有机械制造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微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研发、运行、调试、维修和管理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同时,还可以选择到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继续进行深造。

机械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例如感应机器人,自控机床设备,医疗微型器械以及现代化轿车的传动机构。机械电子工程师可在机械和设备制造、电子工程和电子工业等重要领域担任职务,就职于需要使用汽车和航空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微型和精密仪器技术、印刷和媒体技术、音频视频技术、医疗技术的企业。机械电子的工程师可承担创新、设计、装配、制造、生产和调试的工作,以及系统规划、方案设计、前期工作、质量控制、销售、客户服务、使用培训、咨询和售后服务的职责。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理工科  四年制  本科  专业代码080503T

1、专业导师代表

(1)刘泉

男,1968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新能源系主任。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博士毕业。全国新能源专业联盟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动力机械工程分委会委员,电力行业高端专家智库特聘专家,中国投资协会能源专委会专家。出版著作教材3部,授权专利17项,讲授过数控技术、机械控制工程、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新能源技术与应用、太阳能利用技术、节能技术等课程。指导学生竞赛两次评为北京市优秀指导教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担任班主任期间一个毕业班考取硕士7人,另一个班考取硕士8人,获“北京市优秀班集体”。培养研究生中,多人考取博士、获国家奖学金。

(2)李乐

女,1980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韩国国立釜山大学航空与宇航学院博士毕业,主讲《空气动力学》和《新能源专业外语》等,研究方向为机械创新设计与动力学分析,主持参与科技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5项。

2、培养目标

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批准招生的本科专业,面向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适应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与人才的旺盛需求,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基础,培养太阳能与风力发电领域应用型高级人才;具有严谨科学态度、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3、专业特色

围绕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创新与应用,强化实践教学,针对电力行业企事业单位,培养“德智体美能”高级人才。

专业授课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历,半数具有校外实践工作经历。其中:教授3名,博士后1名,海归博士2名,国内985高校毕业的博士3名,有两名来自华北电力大学,1名来自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高工。新能源专业实验室有实验师1名,曾获我校实验技能大赛第一名。

本专业特色是以机电技术为基础,讲授机电技术在新能源风电装备与太阳能领域的具体应用,与有的高校以材料学、热能动力工程、控制工程为基础不同,本专业培养学生既掌握机电技术,又掌握风电装备的设计制造与控制技术、太阳能系统的设计与建造,就业与考研领域宽泛。

4、主干课程

(1)专业课程:新能源技术与应用、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电机组监测与控制、风电机组运行与维护,太阳能转换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工程、分布式光伏系统工程设计、太阳能利用技术、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

(2)专业基础课:工程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控制工程、电机学、材料力学、空气动力学、工程热力学、电力电子、电子技术、电工技术、PLC与单片机的控制应用实训等。

5、毕业前景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风电机组的设计制造、检测与运维;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系统的设计与建造,以及新能源项目的管理工作,或者继续深造。由于新能源是新兴行业、朝阳产业,蕴含大量创新创业机会。通过毕业五年左右的工作实践,预期可成为新能源风电与太阳能工程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具备在项目中担任技术骨干或项目管理的能力。目前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大学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考研深造也提供了良好条件。

机器人工程专业

(理工科  四年制  本科  专业代码080803

1、专业导师代表

(1)王吉芳

教授,硕导,博士研究生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机器人技术,机电系统运行状态监测与预测,机电液一体化系统研发等。参与或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等纵向项目,主持包括机器人开发及应用等横向项目20余项,主持项目经费500余万元,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正在进行工业机器人应用、多传感器融合的移动平台的自主移动控制的研究以及医工结合智能装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社会兼职:北京科技情报学会理事,北京市科委科技评审专家,中关村管理委员会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等。

(2)李天剑

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副教授,硕导。教学和研究领域是机器人技术、嵌入式控制技术、机器视觉;主讲机器人技术基础。现任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主持或参与完成了科技部、北京市属多项科技开发专项项目,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管道潜望镜系统”、“管道机器人”、“金属硬度检测系统”等产品,获得用户好评。参与或主持科技项目合同经费超过2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篇,获得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5项。

2、培养目标

本专业根据“厚基础、宽专业、重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以机器人为主要研究及应用对象的系统工程师,具备机械工程、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掌握机器人机构、系统感知以及智能控制的设计、研发、集成应用等方面技术,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以及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专业特色

依托我校信息技术特色和优势,由机电工程学院牵头,协同其它四个学院,共同建设的机器人工程专业,打造机器人结构设计、机器感知与信息交互、智能控制的理论和创新实践培养体系;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创新课内实践体系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融合管理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及相关的学科竞赛,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主干课程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机器人工程概论、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测试技术与信号分析、机器人感知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器人伺服控制、机器人建模与仿真、机器人操作系统基础(ROS)、移动机器人定位与导航技术、机器智能、机器人设计与制作、竞赛机器人综合实训、服务机器人技术综合实训等。

5、毕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具备工程师所必需的学习与创新、沟通与表达、合作与交流等基本能力与素养,毕业生在机器人工程及系统应用领域具有专业特长和创新实践能力,可从事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竞赛机器人的核心部件、软件、机器人系统、智能制造与服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维护及管理工作。经过5年左右的实践锻炼,成长为能够独立胜任相关岗位工作的技术或管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