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问手机版
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和工程实践学习经历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技能及方法;熟练运用多种编程语言(Python、C/C++、Java等);掌握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包括:云计算技术及应用、Linux操作系统、Python语言设计、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与设计、移动开发等相关技术。
毕业后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计算思维、系统设计及项目开发、软件开发及过程管理等能力。能独立完成软件设计及开发、移动应用设计及开发、网站建设、云计算平台建设与维护、人工智能等相关工作,就业、创业前景广阔。
■ 主要课程:
Python、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移动终端开发、云计算技术及应用、人工智能等。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修业年限:3-8年
■ 专业拓展: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办于2002年,培养目标: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2)培养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上,创新为魂。
(3)专业方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
(4)知识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开发能力。
(5)模块化学科专业教育、常态化实践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与开发、合作化学生综合项目实训。
(6)实训基地:河南省人工智能研究院、鲲鹏产业研究院等。
(7)省级平台: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河南省城乡规划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校园智慧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8)师资队伍: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2人、博士4人、副教授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2人,双师型教师4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1人,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2人,平顶山市青年科技专家2人。近三年来,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立项 10余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项;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15项,教改项目7项。出版教材10余部。在线开放课程4门。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以上成果奖励16项。
(9)学生竞赛成果:近三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在全国软件技术设计、ACM竞赛中获奖达50人次。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虚拟现实及游戏开发方向)
■ 培养目标:
1.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手机游戏开发、影视后期及特效、建筑可视化、网页设计、音视频编辑合成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并熟练运用到工程实践中;了解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前沿,具备一定的数字技术创意、鉴赏和设计能力;
3. 胜任VR/AR开发、游戏程序开发、移动媒体、新闻媒体、影视广告、门户网站等数字媒体相关行业中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4.具备设计分析、研究解决数字媒体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5.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 主要课程:
虚拟现实交互技术、游戏开发技术、计算机图形学、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及算法、Java Web应用开发、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图形图像设计、三维综合应用技术、渲染与后期特效技术、音视频信息处理技术、UI设计等。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修业年限:3-8年
■ 专业拓展: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于2019年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该专业始建于2008年,分为两个专业方向:虚拟现实和影视后期,以“虚拟现实”为主要方向;在长达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坚持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追求卓越;学生生源稳定,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遍布全国各地各行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随着新一轮虚拟现实产业链的升级以及 VR 与 5G、云计算、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等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虚拟现实在各行业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化普及。
虚拟现实人才短缺,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据2020年2月发布的年度软件工程师状况报告数据显示,VR/AR工程师相关需求同比暴增了1400%,至2030年,我国对VR/AR人才的岗位需求将达到682.26万个。具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功能设计与开发、软硬件平台设备搭建和调试等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通过与国内BIM和CIM的行业巨头“广联达”、“曼恒”“时光坐标”“完美动力”等知名企业广泛建立合作互动、行业资源共享;引进数字VR平台和课程体系,共同培养虚拟现实专业人才,共同承担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水平,为学生今后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服务于数字中国战略的虚拟现实方向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大数据技术的特性、实现原理和应用方向,了解并初步掌握目前流行的大数据主流技术,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挖掘等,具备一定的数据预处理能力、大数据系统架构能力,能在需要大数据的行业中,能够从事数据预处理、大数据应用分析、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系统研发及数据可视化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 主要课程:
统计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Linux)、Hadoop大数据技术、分布式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导入与预处理、大数据应用开发语言、数据可视化、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大数据分析和内存计算等。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修业年限:3-8年
■ 专业拓展:
我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于2018年首次招生,现在校生306人,2020年开始作为一本专业招生。该专业依托河南城建学院与中科曙光共建的“大数据学院”,借助双方共同投入1000万构建的大数据专业实验室,与中科曙光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旨在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运用大数据思维及分析应用技术、具有将领域知识与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融合、创新的能力,能够从事大数据研究和开发应用的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大数据管理局、IT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系统开发、大数据可视化以及大数据决策等工作,或继续攻读本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物联网工程
■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物联网技术的特点、架构和行业应用,了解与物联网相关的学科前沿知识,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团队协作以及物联网工程技术研发、设计、维护和管理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能够在物联网相关应用领域从事数据采集与处理,有线/无线网络与传输,软件与信息服务的研究、开发、集成、应用和管理工作,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通过5年左右的实践,期望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能积极运用专业技术技能服务社会。
目标2. 掌握本学科、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物联网技术的特点、架构和行业应用,能够拓展提升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适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目标3. 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够适应国际化对物联网行业发展的要求。
目标4. 具备较强实践能力,能从事数据采集与处理,有线/无线网络与传输,软件与信息服务的研究、开发、集成、应用和管理工作,胜任物联网嵌入式开发工程师、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工程、物联网业务开发工程师、物联网行销工程师等岗位的工作。
■ 主要课程: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开发、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物联网通信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RFID原理及应用、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等。
■ 修业年限:3-8年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专业拓展:
物联网工程专业于201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同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生273人,2020年计划招生100人。本专业立足城建行业,面向互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开展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体系,专注于智慧环保、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慧管廊、BIM等行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