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66人关注

访问手机版

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

日期:2020-10-13 09:32:01

一、学院简介

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是许昌学院办学规模最大、综合实力较强的理工科二级学院。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六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300余人,是许昌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和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工程训练中心是学校采用工程化、集成化和专业化模式,建设的与先进工业技术相衔接,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学生创新和生产实习”五大职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教学研发实训平台。

学院(中心)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12人,其中教授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2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7人,博士22人。教师中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河南省优秀教师2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教学标兵4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2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7人,许昌学院教学名师和教学新秀11人。拥有新型光电器件的设计、开发及理论分析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近五年,教师主持科研项目27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发表论文65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338项,获厅级以上奖励197项。

学院(中心)形成了贴近地方产业、应用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格局。电力装备与制造是学校重点建设的四个专业群之一,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是河南省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学校第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第一个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入选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校级重点专业,电气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入选河南省优秀教学基层组织。

学院(中心)设备设施先进,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建有河南省分布式电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布式电源许昌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零部件数字化设计制造许昌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力系统及自动化许昌市重点实验室,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工业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科研创新平台;现有七个实验教学中心,电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子与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区域配电网潮流计算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学院(中心)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育人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淀形成了优良的教风学风院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与许继集团、森源集团、许昌烟机、许昌联通等地方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构建了较为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0余项。毕业生因综合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强而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学生考研率达到27%。

学院(中心)将紧紧围绕学校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扎根地方产业办学,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基地。

二、专业简介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目标:能在电气工程领域中从事相关产品的测试、设计开发,并具有系统运行和维护能力的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工程制图、大学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供配电技术、电器与PLC控制技术以及继电保护等课程。

就业方向:主要在电力系统、电气装备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等相关部门以及电力行业和大型用电单位从事与电气工程领域有关的装备设计制造、系统运行维护、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技术开发、企业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能在电子信息系统、通讯系统、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工程制图、大学物理、电路、电子信息工程导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路、通信原理、检测与传感技术等课程。

就业方向:主要从事电子信息单元、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应用开发、系统集成、生产组织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3.通信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能在通信领域及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的新技术领域中从事通信技术与设备、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营和相关电子软硬件开发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工程制图、大学物理、电路、通信工程导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电路、通信原理、通信网技术基础等课程。

就业方向:主要在通信领域及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的新技术领域中从事通信技术与设备、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营以及相关电子软硬件开发等工作。

4.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能在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电力系统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方案设计、设备制造、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大学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等课程。

就业方向:主要到电力行业、信息技术产业及国民经济其它行业的设计、生产等工作,也可到相关部门从事电力产品制造、技术支持、电力信息系统运维等工作。

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目标:能在机械制造、装备自动化和制造生产管理领域从事机械加工、装备设计、安装维护和工程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机械工程导论、电工电子技术、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技术、特种加工技术等课程。

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相关产品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营销服务等工作。

6.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能在机电类相关行业从事机电系统产品设计、机电系统控制、制造过程管理、技术支持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工程专业导论、机械制图、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械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设计、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机械工程控制理论、机床电器与PLC、机电传动与控制等课程。

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机电设备系统及元件的研究、设计、开发,机电设备的运行管理与营销等工作。

三、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示范中心简介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并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学校电力装备与制造产教融合专业群的龙头专业。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4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10人,博士9人。与本专业相关的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新型光电器件的设计、开发及理论分析创新团队入选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有数字信号处理与电力通信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昌市分布式电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专业依托许昌第一支柱产业——电力装备制造的雄厚基础和完整产业链,与许继电气、森源电气、许昌开普电气研究院等地方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共建了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了产学研融合、以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为重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强,深受企业欢迎。

2.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河南省重点学科。学科点遵循“凝练方向、汇集人才、打造平台、服务地方”的建设思路,凝炼形成了光伏及风力发电技术、电源技术、电力通信数字信号处理三个研究方向。学科团队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博士11人,硕士14人;2人入选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和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成果丰硕,近年来,学科点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近5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21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篇、中文核心81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获得授权专利23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7项。学科点在梯队建设、基础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及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3.电力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河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面积42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795万元。中心已建成电力电子与电机拖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新能源、微电网、电气装配、电池控制与应用等7个实验室,面向学生开设《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等实验课程,形成了强电为主、强电与弱电结合、电气与机械交叉综合实验教学平台。

电子与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面积4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713万元。中心下设通信与信息系统、通信网络、智能信息工程等10个实验室,面向学生开设《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通信原理》《传感器原理实验》等实验课程,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优质的综合平台。

四、省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管理人才、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简介

1.河南省优秀教师

方如举,教授、博士,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许昌学院电气专业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负责人,河南省区域配电网潮流计算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负责人、河南省分布式电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河南省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方向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方如举教授长期致力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控制以智能电网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发表专业论文36篇,其中被SCI、EI检索5篇,主持完成地厅级以上项目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2.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优秀教育管理人才

张元敏,教授,硕士,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高等学校电子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许昌学院教学名师,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项目负责人,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负责人,河南省实验教学中心“电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项目负责人。近五年来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主编教材4部,主持完成省级项目3项,地厅级项目5项,校级项目2项,省级优秀论文5项,厅级2项,厅级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

3.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

殷志锋,教授,硕士,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许昌学院教学名师、“双师型”教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地厅级以上项目6项,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

冯志波,教授、博士学位、博士后、许昌学院“316”特设岗位人员。主持完成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国际知名期刊上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已发表37篇SCI论文。荣获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许昌市第十一批和第十三批拔尖人才、许昌市政府特殊津贴奖励、许昌学院首届杰出青年骨干人才等称号。

冯团辉,教授,博士,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项目3项,发表SCIE、EI收录论文20余篇,获得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获得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许昌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郭利辉,副教授,硕士,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教学方面,关注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先后主持或参与各级教研项目8项,主持完成校级课程建设项目2项;科研方面,致力于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获奖8项。

李明,副教授,博士,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许昌学院杰出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半导体低维结构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及输运性质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

张春丽,教授、博士学位、博士后。主持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获得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许昌学院教师课堂大奖赛一等奖,多次获得年度考核优秀及教学质量考评优秀。

4.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李耀辉,副教授、博士学位,作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机械工程协会高级会员和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复杂产品的优化设计。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河南省科技厅项目2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河南省教育厅级科技奖励4项。

晁艳普,副教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3D打印及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省、厅级项目5项,发表SCI、EI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荣获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许昌学院优秀教师、教学新秀、师德先进个人、十佳青年教师标兵等称号。

5.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电气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1人,博士3人,并于2017年获批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电气工程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并于2019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电气工程系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和教师队伍水平提高,先后有1名教师获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5名教师获许昌学院教学名师、教学新秀、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电信工程系现有专职教师10人,高级职称4人,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并于2019年获批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电信工程系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导向,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近三年来,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0余项,并在2019年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以E组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全国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