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郑州科技学院:“五个强化”推进学科建设 支撑学校内涵发展
郑州科技学院抓住建设硕士学位授权重点立项培育单位契机,坚持“五个强化”,扎实推进学科建设,支撑学校内涵发展。
强化顶层规划设计,完善学科发展机制。出台《“十四五”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关于实施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工程的意见》,校级层面成立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和学科建设管理办公室,各二级学院配备学科建设专职管理队伍,构建体系化学科建设组织模式。加强学科布局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构建省、校两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实施二级学院差异化发展,统筹推进重点学科建设,逐步形成学科、平台、人才团队一体化建设模式。围绕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培育高层次人才团队、产出标志性科技成果等目标任务,强化系统谋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建设,加强有组织科研。出台《郑州科技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郑州科技学院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郑州科技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郑州科技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大力推动实施“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工程”。
强化重点学科建设,培育核心竞争能力。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在内涵”原则,深度耦合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强传统优势学科、做优特色学科、做精适应战略需求学科,以高水平学科建设带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出台《郑州科技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郑州科技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办法》,构建省、校两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近三年投入1000余万元经费,支持重点学科建设。河南省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计算机应用技术”顺利通过验收;新一轮省级重点学科“机械”“电子信息”“翻译”“土木水利”获批立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经济与贸易6个校级重点学科顺利通过验收,金融、食品与营养、交通运输、工商管理4个学科被确定为新一轮校级重点学科。
强化科研平台建设,筑牢学科建设基础。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层次科研平台培育计划。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新型复合材料、节能环保、功能食品等领域科研平台培育力度,积极引导、优先支持有重点学科的二级学院申报建设科研平台。目前学校建有省级科研平台4个,市(厅)科研平台18个,校级科研平台28个,形成了完善的省、市(厅)、校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有力支撑学科建设。组建具身智能研究院、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并设为“科研特区”,通过集中配置创新科技资源等举措,不断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强化学科团队建设,促进学科持续发展。出台《郑州科技学院高层次(教授、博士)人才引进暂行办法》《郑州科技学院学术拔尖人才选拔与培养实施办法》等,强化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在岗位设置、人才遴选、学术资源、评价考核、薪酬待遇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打造“人才蓄水池”。深化人才聘用体制改革,赋予二级学院更大自主权,激发各二级学院人才引育内生动力。大力实施“教师提升工程”“513人才工程”“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完善科技人才分类培养和梯队建设,建立“学术拔尖人才—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三级科研人才团队体系,面向机械、电子信息、土木水利、翻译、金融等重点学科领域,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实施科研绩效积分制,分层目标引导、分类目标考核,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强化学科建设管理,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学校与每个重点学科带头人签订《重点学科建设目标任务书》,坚持以目标定任务、以任务配资源,压实重点学科带头人和重点学科带头人所属学院领导的责任。构建学科动态监测机制,充分利用河南省学科监测点平台,实时对学科发展状态、建设进度和达成效果等进行监测。以完成建设任务为基本要求,以考查成果“增量”为重点,加强重点学科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落到位,以重点学科建设引领学校争先进位。将重点学科建设情况纳入各单位年度考核并作为重要指标,强化过程评价,突出质量和贡献,推动学科建设提质增效。出台《郑州科技学院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郑州科技学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强化项目的培育、申报与立项管理,抓好立项项目的服务与跟踪管理,近三年依托重点学科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56项。出台《郑州科技学院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培育计划》,加快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加大高水平成果奖励力度。近三年,学校依托重点学科获批省科技进步奖4项。